知識分享

透過歐盟 CBAM 與 ESPR 構建電子產業的轉型之路

2025.07.14

歐盟的綠色政策不僅是一項氣候政策,更是一場關於產品製造、貿易與消費方式的深層改革。對電子產業來說,這次改革的兩大支柱 — 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規範(ESPR)— 將重新定義供應鏈、產品設計與合規策略。

 

綠色政策的遠景

歐盟綠色政策的核心目標,是在2050年前讓歐洲成為全球首個氣候中和的地區。為達成此目標,歐盟正加強各產業的環境法規,其中電子產品因高能源消耗與日益嚴重的電子廢棄物問題,成為重點監管對象。

 

ESPR:提升可持續電子產品標準

可持續產品生態設計規範(ESPR)於2024年7月正式生效,取代舊有的生態設計指令,並建立更具雄心的法規架構。

ESPR 對電子產品的主要要求包括:

  1. 數碼產品護照(DPP):
    • 所有在歐盟銷售的電子產品(不論任何產地)皆須具備數碼護照,內容涵蓋材料成分、可維修性、可回收性及碳足跡等資訊
  2. 循環設計原則:
    • 產品必須具備耐用性、可維修性、可升級性,並具備能源與資源效率
  3. 禁止銷毀未售商品:
    • 製造商須揭露並減少未售商品的銷毀行為
  4. 透明度及可追溯性:
    • 企業需提供產品生命週期中完整的環境績效數據

 

CBAM:邊境碳成本機制

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是歐盟防止碳洩漏的主要政策,旨在避免企業將生產移至氣候法規較寬鬆的國家,或歐盟產品被高碳排進口品取代。

CBAM 確保進口商品需承擔與歐盟內部商品相同的碳成本,與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(ETS)接軌,為進口品設定公平的碳價格。

雖然 CBAM 初期聚焦於鋼鐵與鋁等高碳排產業,但其適用範圍預期將擴大。電子製造商若使用上述材料於零件或外殼,將面臨間接影響:

  1. 嵌入式碳成本:
    • 進口商需申報並支付產品中所含碳排放的成本
  2. 供應鏈壓力:
    • 非歐盟供應商若不減碳,將喪失在歐盟市場的競爭力

 

供應商及製造商的應對策略

  1. 繪製供應鏈地圖:
    • 辨識高碳排材料及供應商,掌握排放熱點與 ESPR 合規缺口
  2. 準備數碼產品護照:
    • 開始收集並結構化產品生命週期資料,指定負責人並試行合規策略,以備不時之需
  3. 投資於生態設計:
    • 以耐用、可修復、可回收為設計核心,不僅符合法規,也吸引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消費者
  4. 與供應商合作:
    • 與上游夥伴協力減碳並提升透明度,考慮轉向使用再生能源或低碳材料的供應商
  5. 持續追蹤法規更新:
    • CBAM 與 ESPR 均在持續演變,須密切關注 ESPR 的授權法案與 CBAM 對電子產業的潛在擴展

 

將合規轉化為競爭優勢

儘管這些法規帶來挑戰,同時亦創造了不同的機會。率先行動的企業可望:

  • 以可持續性建立差異化優勢
  • 建立消費者信任
  • 透過提升效率,降低長期成本
  • 獲得綠色融資與政策獎勵

 

歐盟綠色政策不只是法規,更是電子產業通往可持續及更有彈性的路徑。提前準備這些政策的變化,將使製造商與供應商在未來市場更有優勢,引領邁向更綠色的未來。

 

訂閱聯絡我們TIC Mall以獲取更多詳情。